茶文化世界特产网

世界特产网
汇集全国旅游信息,旅游景点大全,旅游百科知识

松阳茶

松阳茶叶,史载三国时即已形成规模,至明清,产茶名声愈盛。松阳所有些名优茶具备一同特征:采摘细嫩,加工精细,外形内质各具特点,具备高山名茶的品质风格,不愧为茶中之珍品。那嫩绿清沏的汤色,鲜醇爽口的滋味,和浓郁鲜爽的香味,无一不令品茶人叹服(丽...

    松阳茶叶,史载三国时即已形成规模,至明清,产茶名声愈盛。松阳所有些名优茶具备一同特征:采摘细嫩,加工精细,外形内质各具特点,具备高山名茶的品质风格,不愧为茶中之珍品。那嫩绿清沏的汤色,鲜醇爽口的滋味,和浓郁鲜爽的香味,无一不令品茶人叹服

  ( 丽水)    据当今《松阳县志》记载,1929年松阳茶叶在西湖国际展会上获一等奖,从此,松阳茶叶在国际上名声远扬。抗日战争时期,为避战乱,浙江农业改进所曾迁松阳,并在松阳打造过横山试验茶场和横山制茶厂,以作改良茶叶品种、提升茶叶品质之示范,提升松阳茶农的栽培、采摘、制作等技术水平,推进松阳茶叶品质的改良。20世纪60年代,赤寿公社红连大队开垦出百余亩红连示范茶园,在其带动下,几年间全县规范茶园面积达到近万亩。在松阳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,松阳县农业局于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研制生产出了松阳银猴新产品。近年来,松阳银猴的知名度、美誉度不断提升,2003年被评为省名牌商品,2004年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。松阳人对松阳茶的不断研究开发,传承了传统松阳茶的制作工艺,弘扬了松阳的茶道精神,促进了松阳茶产业的不断进步壮大。   松阳茶叶在中国古时候茶林中独树一帜。早在三国时期,松阳就开始出产茶叶,到了唐代已非常兴盛。唐朝大诗人戴叔伦任东阳县令期间,曾访松阳横山寺,老僧人奉上一碗当地产的横山茶。戴叔伦沉醉于茶香,不觉日落西山,不胜感慨,乃赋诗《横山》:偶入横山寺,溪深路更幽。露涵松翠滴,风涌浪花浮。老衲供茶碗,斜阳送客舟。自缘归思促,不能更迟留。至宋代,松阳饮茶之风日甚,茶道风靡,僧侣、文人乐于斗茶(即表演茶道)而不疲。松阳人祖谦禅师曾居西屏山白鹤殿修行,他是当时有名的斗茶高手,其与大诗人苏轼友善。1日,与苏东坡相会叙话,并为苏东坡斗茶。东坡先生钦佩祖谦茶道精深,乃赠诗《西屏山》:道人晓出西屏山,来施点茶三昧手。忽惊午盏兔毫斑,打作春瓮鹅儿酒。天台乳花世不见,玉川凤液今何有?东坡有意续茶经,要使祖谦名不朽。据了解,后人在整理西屏山白鹤殿地基时,发现一石碑上刻有苏轼的这首诗。邑人明代贡生詹嘉卿在《万寿山》一诗中云:空厨竹畔无烟火,细和茶声有竹鸡。描写了煮茶声和鸡鸣声相和的悠闲田园生活,可见当时饮用茶在松阳一般百姓家已是常见现象。清代乡贤周圣教在《西屏山怀古》诗中写到:汲水煮茶气味清,一饮人疑有仙骨。品饮松阳茶,能让人神清气爽,足见松阳茶的最佳品质。松阳茶文化源远流长,用茶民俗别具一格,历代相沿成习,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。茶叶影响了松阳人民1800多年的社会生活,也影响了松阳1800多年的传统文化。到了现在,茶叶与大家的关系更为紧密,大家的平时生活不能离开茶叶。松阳茶对当地老百姓生产、生活的影响尤为深刻。现在,全县已有茶叶面积近10万亩,逾8万多农民从事茶产业,产值近2亿元,进步茶业已成为松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。松阳茶之所以在今日能广为人知,行销全国,不只来自于现实社会对茶叶的很多需要,更来自于松阳传统茶文化的厚积薄发。松阳茶为地理标志保护商品。
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世界特产网 » 松阳茶